科研与生产2号高炉技术进步熊良勇汪勇李怀远(炼铁厂)炉等新技术,强化进程较快,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单铁口不放上渣冶炼,风口损坏较少,利用系数达2.0,煤比100kg/t入炉焦比410kg/t,技术经济指标水平比上一代显著提高。
熊良勇,男,高级工程师1前言炉大修,1998年11月13日点火送风;高炉设有20个风口(大修前为24个),夹角36*双铁口,保留低渣口,取消高渣口。通过这次改造性大修,高炉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得到提高。采用了串罐无钟炉顶取代上一代双钟双阀;引进矩形陶瓷燃烧器,加双预热,将热风炉改造为内燃式高风温热风炉;数字无级调速控制上料,TPS践,2号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有效大进步,2000年3月,利用系数达到2.073t/n3.d,入炉焦比406.7kg//煤比107.7kg/ 2设备改进情况这次大修高炉风口数目设计合理,高炉内型变动很小,高炉内衬耐火材料改进较大,见。风口数目由原24个减为20个,结束了大修前长期堵风口操作的局面,现在风口封20搭配使用,炉况稳定顺行,死铁层厚度由1.27m加到1. 8m,有利于炉缸长寿。内衬耐材布置参照4号高炉,炉缸使用微孔炭砖,炉底立砌两层1.2m高的半石墨炭砖,渣口区域用棕刚玉砖,风口带用刚玉莫来石质组合砖,炉腹、炉腰至炉身下部用Si3N4―5iC砖,炉身中部使用铝炭砖,上部用浸磷酸粘土砖,炉喉下缘采用Al23*SiC砖,内衬结构布置合理。
串罐式水冷无料钟炉顶淘汰双钟双阀钟式炉顶,更利于强化冶炼。上、下料罐容积均为30m3,布料溜槽长3.0m.主卷扬系统采用ABB公司DCS500系列全数字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控制,布料灵活,保留了炉喉十字测温装置和炉喉煤气取样装置。
加冷却壁块数、段数,大冷却水量,改善冷却效果。因资金紧张,本次改造未采用软水闭路循环系统,高炉本体仍采用工业水直供直排冷却方式;将原来10段348块冷却壁(板)改为12段449块全壁式冷却壁,炉腰7段及以上部位全部采用带凸台的球墨铸造冷却壁,提高了砖衬的稳定性,延长砖衬寿命。炉身上部至炉喉钢砖下沿4m多高度只砌耐火砖,未装冷却壁。一部分冷却水水管管径由44.5mm扩大到60mm,在关键部位易损坏的炉腹5~6段冷却壁内加一层蛇形冷却管,冷却壁2块或3块串接。炉底水冷管改为8组24根料02不锈钢管,设计总冷却水量由原3500t/h加到60001h为尽量改善水质条件,在供水主管上采用定压差,自动反冲洗过滤器。
齿轮箱、十字测温装置、风口直吹管采用净化水循环冷却。
3座热风炉原地大修,采取多种提高风温措施,引进霍戈文矩形陶瓷燃烧器,对煤气、助燃空气进行双预热,设计预热温度均为130用PLC控制烧炉和换炉;拱顶设计为悬链线形稳定结构,采用霍戈文式独立隔墙结构,蓄热室选用高效七孔格子砖,工作层设计为30个独立板块结构,广泛采用组合砖技术,拱顶炉壳间距只有200mm,使热风炉的结构和换热效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控制系统,使高炉自动化操作和控制水平接近当前国内先进水平,热风炉、无料钟及原料准备系统的PLC和TPS*3000直接在网上运行。加了冷却壁、内衬、炉底等温度检测点,高炉本体温度检测点至215个,为炉况判断和炉型控制提供更多指导信息。
为充分发挥无钟炉顶强化冶炼的能力,缓解炉前出铁量加与单铁口承受能力不足的矛盾,本次大修在一个出铁场内布置夹角36*双铁口,取消高渣口,保留低渣口,做到既放上渣,又有备用铁口、主沟;主铁沟改为存铁式主沟,内衬用优质浇注料浇注;采用DDSNH250/160H全液压泥炮和液压风动复合式开口机,提高开铁口能力,加堵铁口可靠性。
加焦丁回收系统,使大于15mm焦丁与矿石混装入炉,充分利用焦炭资源。
设有TRT余压发电装置,充分利用能源。
设炉前电除尘系统,矿槽槽上电除尘系统,改善工作环境。
4号高炉大修改造成功的经验,但受场地和资金限制,本次改造并不彻底,带有利旧性质,如保留低渣口,工业水冷却,1个出铁场内设2个铁口。风机也未同步改造,喷煤系统也只是常规性大修。这样虽提高了设备装备水平,但为高强化冶炼和长寿生产留下了后遗科研与生产症。
3大修开炉实现快速强化冶炼经过1年多设计、施工,高炉管理人员积极介入,严把施工质量和试车关,认真编制烘炉、试压试漏、测料面、装料及点火送风开炉方案,并严格执行各方案,精心准备,于1998年11月13日顺利点火送风。开炉过程中设备故障率较低,高炉强化进程较快,送风20多天,日利用系数达1.8t/m3.厂1以上,2个月后,入炉焦比降至大修前*低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表12号高炉大修开炉主要参数及指标变化表项目年月年1月年2月利用系数/fm3~d入炉焦比/g*t一级品率/%风温/°c风速/m热风压力/MPa炉顶压力/MPa休风率/%表3原燃料理化性能%项日焦炭煤粉武昌焦化厂V挥〔固表4 2号高炉主要指标推进情况项目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年2000年四季度一季度利用系数/rm冶炼强度/rm3°d入炉焦比/g°t综合焦比/g-t风温/°c休风率/%风口损坏/计划更换(个)*1999年11月年修3天4优化高炉操作2号高炉主要使用武钢自产的一烧烧结矿TFe 55.5%有时搭配使用四烧烧结矿TFe57.0%粒度偏差大,粉末多(见表2)自产焦和武昌焦化厂生产的焦炭混合使用,水分、粒度、强度等均有较大差别(见表3)对于1大高炉来说,这样的原燃料还赶不上国内一些1000m3以下中、小高炉的用料,但我们不断优化操作,强化冶炼,指标稳步提高,见表4.表2烧结矿成分及强度、咸度(1999年12月份数据)项目转鼓强度/%一烧料四烧料根据炉况发展,摸索适宜的布料矩阵加快强化进程。开炉初期,采用c32543o165c72241o231等矩阵随着风量加,气流不稳,多次变换矩阵效果不明显,直到使用cSSolTf和2121714矩阵炉况才稳定下来,产量提高。
在风机承受能力范围内尽量提高顶压,大修前炉顶压力为0.135MPa改无钟后允许提高顶压,但风机仍是使用了40年的4250风机,高炉逐渐把风压提高到风机的极限承受风压0.270MPa,即顶压0.150MPa后不再提压。
提高风温水平。因场地狭窄,热风炉系统管网布置困难,转弯多,压力损失大,双预热震动大,开始不能投入运行,风温提高到1后徘徊不前,通过改管道、双预热加固等措施,1999年10月试运行,现可将煤气、空气预热到80 ~90*C,提供风温充分挖掘喷煤系统潜力,煤比突破/t,并稳定在100 ~110kg/t水平(基本达到收粉极限能力)0%以上,入炉焦比降至410kg/t左右。
焦炭筛下的焦丁经过焦丁回收系统全部入炉混矿使用。
调整风口布局,使初始气流分布均匀,形成合理操作炉型,进风面积由0.2654m2缩小到0.26m2,形成稳定的中心、边缘两股气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
来愈危险,而且渣口损坏频繁,往往需要低压转休风处理,休风率高,产量损失大。为了避免渣口事故和产量损失,2号高炉开展不放上渣攻关,由原来10次出铁加到12次出铁。适当优化用料结构,使用5%~8%的大冶球团矿(TFe63%左右),减少2%~3%烧结矿配比,尽量多用品位高的澳块或南非块,减少铁分低的海南块用量,入炉品位提高了0.4%左右,渣比由380kg/t左右降到约360kg/控制合适铁口深度(2.5~2.8m),出净渣铁。经过近一年的生产实践,没有出现偏料,也没有冷却壁损坏,炉况稳定顺行,指标逐步改善,从而成为我国**座1500m3级不放上渣单铁口出铁的高炉。
5减少风口损坏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年3月31日,历时16个半月,产铁140多万t只更换风口26个,其中计划更换16个(使用8个月以上),烧坏的风口10个。风口没有磨坏的,使用*长的近16个月;寿命在6个月以下(包括6个月)的只有7个;平均寿命8.8个月。利用设备检修机会更换的风口达70 %左右,而且在大修开炉8个月后才坏风口,在1999年11月年修开炉恢复进程中也没有损坏风口,2号高炉使用的风口全部是武钢机制公司生产的整注贯流式风口,工业水冷却。风口损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改善了高炉操作和安装位置。
的中心线几乎交汇在一点;每次更换风口都上到原装位置,从而总是形成一致的初始气流。
5*枪头伸进风口里,避免了煤粉磨坏风口。
风口布局调整合理,气流分布均匀,操作制度使用得当,炉况相对稳定,很少出现深崩料、悬料。
6MPa提高到0. 9MPa加冷却水量,加大冷却强度。
经常观察风口工作状况,做到有计划更换。
6结语)2号高炉目前渣比仍有360~370kg/每天出12次铁只能维持目前的冶炼强度,即使维持目前的冶炼强度,铁罐或设备稍有耽误就引起憋炉,炉前出铁出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进一步强化冶炼,主要措施应是把入炉品位提高到58.5%以上。
同步改造,顶压只能维持0.150MPa没有充分发挥无钟炉顶的作用。一旦风机改造完毕,允许顶压进一步提高,炉前出铁能力与高炉强化冶炼的矛盾更加突出,精料重要性更为突出。
无钟炉顶允许高强化冶炼,炉体冷却十分重要,2号高炉用工业水冷却,如何实现长寿冶炼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攻关的课题。
通过风口布局调整,加强操作管理,减少煤粉磨损,可以有效减少风口损坏。
(:2000-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