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南钢1高炉于2000年1月进行大修改造后投产,炉体采用镶砖冷却壁加水箱、工业水闭路循环的冷却方式。由于设计等诸多因索的影响,炉腹至炉身下部冷却壁大量破损,总计已达66块(包括钩头),炉皮频繁发红及开裂,有时喷出液态渣铁,铁口两侧侵蚀严重,热流偏高,生产和安全形势日益恶化。但是公司在钢材市场紧俏、铁不保钢的情况下,要求1高炉延期大修,并须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针对严峻的形势和压力,我们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一方面加强对炉体的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操作方针,抑制边缘煤气流,实现精料入炉,稳定炉况,加强炉前及设备管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1高炉的炉役后期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
表1 1高炉17月部分技术经济指标指标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平均利用系数(l/m3.d)风温(T)2炉役后期的生产情况冷却壁大fi破损漏水,截止至2003年7月,从炉腹至炉喉钢砖损坏总数已达66块(包括钩头)(见表2)。其中炉身冷却壁的损坏多集中在1 ~6风口上方,炉型极不规则,周向均匀性差,炉墙部分出现粘结。炉皮经常发红开裂,铁口及5风口上方炉腰部位是事故多发区,尽管经常焊补及加大外喷水强度,开焊及跑煤气仍难以控制。铁口区域侵蚀严重,热流*高达5.9万k/h.8风机出力不足,只有900m3/min,且经常发生故障,更换9风机出力更差。针对炉役后期的生产特点和难点,我们把安全护炉和防止炉凉作为炉役后期技术操作的重点。在操作上,以安全稳定为目的,寻求合理的操作制度,在保证炉内煤气流合理分布的前提下,适当抑制边缘煤气流,以减轻边缘煤气流对冷却壁和炉皮的冲刷,这样可以保护高炉冷却设备,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避免慢风及煤气利用率低,导致炉凉事故的发生。
表2高炉炉体冷却壁破损状况部位炉喉钢砖支梁水箱二层钩头炉身二层本体一层钩头炉身一层本体炉腰炉腹二层炉腹一层冷却壁总数损坏数破损率2.1精料原燃料质量的好坏对高炉的顺行及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上下对原燃料质M十分关注,在2003年上半年原材料市场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公司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使原燃料质量得到了提高,其中烧结矿品位达58.34%,粉末量下降为4.8%,焦炭灰份达12.52%,转鼓强度M40达77.6%,同时我们内部也做了大量工作:a、控制料层厚度,加大筛分效果。b、加强筛网管理,每天清焦筛两次。c、坚持放仓制度,对粒度< 50%以上的烧结矿放仓,绝不人炉。
2.2合理的上下部调剂在炉役后期,一方面由于漏水严重及风机出力小,炉缸不活,炉缸温度不足,因此应保证足够的风速及鼓风动能,吹透中心。另一方面,由于炉墙侵蚀严重,使用长风口易使循环区向炉缸中心移动,有利于吹透中心和保护炉墙。在2002年年终检修时,对风口的面积和长度作了较大的调整(见表3):风口面积缩小了0.036m2,平均长度增加了29.7mm,这次调整对炉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炉况顺行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冷却壁烧损减少。但进人5月份后炉况转差,炉腹结厚,炉缸堆积,在排除诸多因素后,我们认为风口长度偏长,导致了下部空间变小,炉况变化。故在7月11曰对风口重新进行了调整,保持风口面积不变,长度缩短至原来水平。另外,由于铁口两侧热流偏高,给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已计划将12风口调整为¢100,L=340mm的直风口。
表3风口调整状况风口平均长度(mm)调整前直径调整前长度调整后直径调整后长度由于原燃料条件的限制,为保持两道气流,保证高炉顺行,我们长期使用料制5正2倒,矿批7 ~8t或分装矿批10lit的装料制度。事实证明,这种装料制度与下部调剂相适应,使煤气流合理分布,适当抑制了边缘煤气流。上半年,煤气利用率达45.97%,炉皮发红次数及冷却壁烧损大为减少。
2.3加强炉体管理对炉体漏水冷却壁实行了分类控制管理。对漏水小的冷却壁进水管安装三通阀实施控水,慢风时控小,休风时关闭进水阀;对漏水大的冷却壁立即闷死并加外喷水冷却,防止破损水管大量漏水影响高炉生产。
对炉体各段水温差严格控制:炉身、炉腹、炉腰冷却壁(单联At8T.炉缸冷却壁(单联以矣1.5,风口带冷却壁At<5丈。定期测量炉缸热流强度,要求矣3万kg/m2.建立炉体巡查维护制度,要求每班2人每小时检查一次,并且加大查水力度,减少漏水点。
建立特护炉安全管理台账,记录冷却壁损坏状况、炉皮开裂状况、12m平台煤气砧、铁口两侧热流数值及事故预案等,做到科学管理。
2.4加强高炉操作管理(1)精心操作,减少悬料。保证高炉顺行是炉内操作护炉的基础,有利于保护炉腹部位的渣皮,减少高温气流对冷却壁(下转第58页)。31.作是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才市场竞争的筹码之一。不能因为要评职称或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才写作投稿。应该做出计划,每年都有文章出来,旷日持久写作,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3.3投稿的有关问题科技论文写完后,需要投寄给学术刊物发表,才能体现论文的价值,才能实现科技论文的功能。论文投稿时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3.3.1了解刊物的性质和类型。主要通过刊物的征稿须知或阅读刊物了解其办刊方针(任务、读者对象、组稿方式、主办单位等),出版周期、类型(综合型、专业型)、发行方式(公开、内部)等。3.3.2仔细阅读投稿须知对稿件的要求,尽善尽美地达到要求,不留有遗憾,如格式一定要完善,不能随意。稿件能否被采用,在内容合适前提下,格式常起重要作用。*好采用打印稿投寄。还有篇幅要控制在3000~6000字内。
3.3.3不要一稿多投。如果造成多家刊物同时或先后发表同一论文,将严重影响作者的声誉和刊物质量。一旦知道自己的投稿未被所投刊物采用,可以改投其他刊物,争取能被采用。这样做之前,*好将论文加以修改或充实,同样也要投稿对路。
(南钢科技编辑部供稿)(上接第31页)直接冲刷。要求悬料及时处理,不得加压顶烧。
严格热制度和造渣制度,确定〔Si〕的控制范围为0.65%0.85%,下限不得低于0.6%,并且渣铁保持良好的物理热和流动性。
渣碱以花玻渣为主。要求值班工长密切注意炉温的变化,避免Si低S高,造成慢风操作,甚至炉凉事故,做到及早发现及时调整。当炉温出现超常变化时,应采用过量调剂法调剂。
另外,慢风及休风过程中应考虑漏水及气流变化因素,提高焦比操作。
顶温度400时必须限制减风、休风等,防止烧坏炉顶设备。
定期召开工长炉况分析会,交流前一阶段的操作经验,协调四班生产,统一操作思想,根据护炉会精神,制定下一阶段操作要点。
2.5加强设备管理抓好设备点检,做好预知性工作和防范措施,杜绝重大设备事故,尽量减少因设备造成的高炉减风或休风,只有设备完好,减少故障,才能为高炉的稳产、高产和护炉提供保证。
2.6加强炉前管理由于铁口两侧热流高侵蚀严重,我们加大了考核力度,加强铁口维护,保证深度在1400mm以上。若铁口深度连续两炉偏浅,应及时采取减压、增加打泥量等措施,尽快恢复铁口深度,保证铁口安全,同时铁口角度严格控制在14范围内。另外,严抓出铁准点率及合格率,保证炉缸存铁量不超过安全容铁量,否则控制料速。
3结语炉役后期的炉衬损坏,冷却设备的严重破损,造成的炉型失常、炉容非合理性扩大是造成炉内煤气流分布失常、导致技术经济指标下降的根本原因。
加强后期高炉的规范管理,处理好安全与高产长寿的关系,延长高炉的一代炉龄,能够取得综合的经济效益。高炉后期炉役生产实践为其他后期高炉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