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 正文

鞍钢11号高炉开炉达产及强化实践

发布日期:2017-05-13 来源: 电炉产业网 查看次数: 81 作者:[db:作者]
核心提示:[db:SY_简介]

  鞍钢技术bookmark0鞍钢11号高炉开炉达产及强化实践王尤清韩淑峰鞍钢集团技术中心)(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强化的关键;大风量、高顶压、富氧及降低生铁含硅量是强化的有效措施等原则,使高炉顺利达产到2002年8月,利用系数达到2.344t/(m3.d)1刖目鞍钢11号高炉(2580m3)于2001年8月15日停炉完善性大修,改造后的11号高炉较原来的炉型趋“矮胖”型,3个铁口,采用砖壁合一的薄炉衬、陶瓷杯技术、轮法炉渣处理技术贮铁式主沟及摆动流嘴炉料分级入炉等新技术高炉于2001年12月16日开炉,经过开炉后的调整及实施各种手段进行强化冶炼,到2002年8月,利用系数达到2344t/(m3.d),综合焦比达到500kg/t,一级品率94.3%,各项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同类高炉的先进水平。具体指标见表1所示2开炉达产阶段开炉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炉的快速达产及长寿问题本次开炉经过细致准备、认真组织、精心操作,高炉开炉顺利、达产快速,为高炉进一步强化冶炼奠定了基础21开炉料准备11号高炉本次开炉采用高碱度烧结矿和酸性球团矿,开炉料化学组成见表2物理性能要求如下:入炉前烧结矿< 5mm的粉末量<王尤清,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鞍山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现工作于鞍钢集团技术中心冶金工艺研宄所(114001)表1鞍钢11号高炉2002年各月生产技术指标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平均日产/t利用系数/t.m-3.d-焦比综合强度/t.m-3.d-风温/c富氧率一级品率/%批重/t风压/kPa顶压/kPa压差/kPa风口面积/m2鼓风动能/kg°m.s-1全风率炉顶煤灰分表2开炉料化学分析炉料烧结矿球团矿锰矿焦炭22开炉方法本次开炉采用传统的木材填充炉缸方法,高炉送风后木材迅速燃烧,有利于炉料松动,开炉顺行好,加热炉缸快,铁口好开。

  23开炉总焦比的确定考虑到高炉本体条件、开炉料条件及开炉方式等因素,开炉总焦比确定为2.4t/t,正常料焦比为Q7t/t,炉渣碱度为。95实践证明,高炉冶炼行程稳定,开炉渣铁排放顺畅,渣铁物理热充沛。开炉一周后由冶炼铸造铁过渡到制钢铁此次开炉总焦比确定得-非常食理,既满足了开炉蠢要又有利于尽快强化、达产。

  24开炉操作火送风,采用间隔式堵风口方式,15个风口送风,确保炉缸工作均匀、活跃送风42h后顺利出**次铁,在出净渣铁、炉况稳定顺行的基础上,逐渐调整各项操作参数,优先恢复风量在恢复风量时,按风压操作,每打开一个风口,提高风压Q01MPa,加风量150~ 170m3/min在恢复风量的同时,及时调整焦炭负荷,控制生铁含硅逐步由4.0%平稳过渡到1.5,一周后调整到0. 8%,并尽早恢复风温及喷煤随着工作风口及风量的加冶炼强度的提高,逐渐采取发展中心和加重边缘的措施上述措施的采取,使高炉积极稳妥、顺利、快速地达产,开炉第10天达到全风口操作。

  3强化冶炼阶段3.1精料精料是强化的基础。11号高炉采取高碱度烧结矿配酸性球团矿炉料。由于矿山公司采取提铁降硅新工艺,使烧结矿品位进一步提高,由原来的55.5%提高到现在的565%,提高了1%;在提高品位的同时,降低Si2含量,烧结矿SO2含量由原来的7.76%降低到6%,降低了1.76%烧结矿、球团矿的冶金性能比较稳定,为高炉长寿及进一步强化奠定了基础烧结矿、球团矿的化学成分及性能见表3由于入炉矿品位提高了,使焦比降低了近6kg,日产量增加了100t表3烧结矿、球团矿的化学成分及性能矿种粉化率烧结矿球团矿3.2设备设备是强化的保证。11号高炉采用串罐无料钟炉顶,布料手段灵活,特别是此次改造后,高炉炉型发生了变化,炉缸直径扩大了进一步吹透中心充分活跃炉缸发展中心气流、抑制边缘气流非常必要。故采用中心加焦技术,重点对中心加焦量加入方式、布料角度进行探索。在实际应用中,控制中心焦加入量为焦批重的8%~1(%,加入方式采用“抽焦式”,即每批抽出一定量集中加入(间隔6批焦),布料角度控制在8实践证明,通过炉顶十字测温仪测量,中心温度为450~600°C,边缘温度120~150°C,气流分布在较合理范围,炉顶CO2提高1%,煤气利用率提高,达到了高炉吹透中心活跃炉缸抑制边缘气流降低炉墙热负荷、保护炉墙的目的3.3上下部调剂上下部调剂是强化的关键高炉调剂的能动作用历来为高炉操作者所重视通过对炉况的调剂,达到炉况顺行,以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焦比、提高产量,获得*佳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操作过程中,应重视批重、风口面积、风速、动能顶压、透气性等参数和风量相对称11号高炉开炉后经过近2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各项生产指标的)冶炼强度提高,压差上升,其对应关系约为:冶炼强度提高0.1t/(m3.d),压差提高5kPa;冶炼强度提高,批重增加,冶炼强度提高0. 1t/(m3.d),批重增加约2t;冶炼强度提高,顶压升高,其定量关系大致为,冶炼强度提高0.1t/(m3d),顶压提高1CkPa;冶炼强度提高,透气性改善,冶炼强度达到1. 10t/(m3.d)以上时,透气性明显改善。

  3.4强化措施大风量、高顶压、富氧及降低生铁含硅量等是强化冶炼的有效措施2002年以来,高炉大幅度强化了冶炼、除原燃料改善外,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高炉顶压逐步提高,由原来的155kPa逐步提高到185kPa;在提高顶压的同时,逐步提高风压,由原来的320kPa提高到355kPa;根据进一步强化的需要,高炉平均富氧2. 0%;逐步降低生铁含硅量,由原来的0.43%降低到0.35%,焦比降低4kg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冶炼强度提高,焦比降低,平均日产提高500~700t3.5强化炉前管理通过装料制度的调整过程可以看出,为保证良好的顺行状态,需要中心煤气流通畅,又不能造成中心过吹随着煤比的提高,中心气流增强,调整制度主要是针对中心气流的控制及边缘气流的疏导进行的从顺行状态看,达到了预想的效果10号高炉正常的煤气流分布形式见从图中可看出,10号高炉中心气流稳定、通畅,边缘气流略偏低,这主要是考虑到炉役末期冷却壁破损严重,因此边缘气流不宜过剩(高于12C>理想状态是炉顶十字测温中心温度200~ 2结论提高煤比可以降低消耗,但同时也会使顺行变差。在高煤比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高炉的稳定与顺行,及时调整高炉的鼓风制度、布料制度和热制度,保证在高煤比条件下高炉煤气流合理分布透气性良好、炉缸工作活跃,使生产能够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运行方式下稳定运行。

  10高炉煤气流分布形式(编辑孙永方)炉前三个铁口采用“两用一备,定期轮换”的出铁制度由于高炉强度的提高,单位时间产量增加,铁口负担加重,对炉前炮泥的质量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加强铁口维护,确保铁口稳定,出净渣铁,避免了铁口松造成跑大流及铁口相关事故的发生。

  2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高炉所使用的烧结矿粒度组成不合理,2 ~10mm粒级比例大,占32% ~38%为此,己采用的分级布料技术在设备、操作技术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己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设备老化、能力不足、风温水平低(1000°C左右)等,使喷煤水平不高(130~ 2%~20%)随着热风炉系统、煤粉系统的改造和新建制氧机的投产,高炉应逐步提高富氧喷煤水平。

  随着喷煤比的提高及高炉强化,高炉所用焦炭质量应进一步改善,尤其是焦炭的高温冶金性能。

  (2)由于球团矿的软熔初始温度与高碱度烧结矿相比低100C,造成高炉软熔带加厚,影响高炉下部的透气性因此,采取技术措施以改善球团矿的冶金性能非常必要。

  (2)重视发挥高炉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炉操作中的指导作甩(编辑孙永方)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