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5号高炉炉容为380m采用PW紧凑型串罐式无料钟炉顶,炉身采用水冷模块等先进工艺技术,于2001年10月底投产。由于多方面原因,在2003年4月~5月炉况失常达20多天,在处理过程中烧损风口中套13个、小套9个以及2864吨铁水质量不达标。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我们对这次事故作以下总结分析。
2事故的过程与处理这次事故的主要问题是炉缸严重堆积。从其形成过程看,有三个阶段炉况不稳阶段。3月中旬焦炭质量下降,加之在下旬5号高炉检修后料流阀故障多及炉况调整不当,炉况顺行差,全风率低,冶炼强度由正常时的1.8t/m3d下降至1.45t/m3d,且从炉顶煤气成像图中表明气流在6M0风口方向出现严重偏行。
炉况反复和恶化阶段。进人4月上旬后,由于处理炉况顺行差的措施不得当,造成连续低炉温,之后高温高碱度作业而导致炉况严重失常,采用松边、加净焦、加萤石、堵6~11风口等措施,至中旬炉况才基本恢复全风作业。但由于炉况未能得到优化,边缘气流大且偏行,又因参数调节不到位,高碱度、高炉温、低作业连续发生,致使炉况严重不顺,21日白班被迫采用堵风口(6~ 11)、松边(由P碎改用KP)来恢复。由于长时间炉况处于较低的冶炼水平,炉缸不活,加上对表2 3号高炉开炉期主要指标情况(2002年10月)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平均产量,t生铁含硅5结语)炼铁厂对生产工艺流程及现场情况了解得比较详细,并且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质量把关、设备试机验收工作认真细致,对施工组织管理科学严谨,以及施工单位狠抓施工质量,所有设备做到一投产即达到正常运行水平。当月没有因设备故障而休风,仅安排计划检修3.08小时(主要以调整送风面积为主),休风率为。81%.)此次开炉选用全焦开炉,焦比为2.3的炉料方案和保持科学合理风速的开炉操作方案是关键。在开炉过程中,生铁含硅*篼为**炉铁2.71%,*高日平均含硅为1.93%,既能保证开炉过程渣铁热量充沛,又防止大量渣铁粘沟,减轻炉前劳动强度。
开炉过程的焦炭负荷调整及时到位,以控制生铁含硫为准,把生铁含硅量及时压下来,有利于炉前出净渣铁为炉内操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在整个开炉过程中炉况顺行。炉况的总体状态认识不足,开风口操之过急,在23日风口全开后,当日中班1'4风口被烧损,至此炉缸堆积已经形成。
(3)炉况失常及处理阶段。24日恢复加萤石、净焦洗炉,25日夜班开始出现频繁的烧风口现象,随后加大萤石、净焦洗炉力度。26日由于炉缸严重恶化,采取堵4~1这8个风口其余风口送风作业,随后由于烧风口数量大,频繁的休风更换风口,加剧了炉缸堆积。考虑到长时间堵风口和热量不足及频繁的休风,5月6日公司、炼铁厂研究决定降料线。降料线至炉腰后观察,并未发现结厚,5月9日复风,复风后的两天再次出现因物理热不足烧风口,之后采取严格控制中部冷却强度、配用锰矿、适当降低萤石用量及增加钢渣用量和集中下大剂量净焦的处理方法,渣铁热量和流动性得到极大的改善,烧风口现象才得以消除,为加风、开风口创造了条件。5月16日基本恢复至全风作业,并在21日通过调整风口配置对上部气流进行纠偏,5月下旬炉况的强化和优化才达到正常水平。
3事故的原因分析3.1原料及设备)3月中下旬焦炭质量下滑,焦炭M由82%下降至80%,由6.5%上升至8%,焦炭骨架作用不好,不利于高炉强化操作,炉况顺行差。
(2)设备管理存在较大的不足。料流阀多次出现故障导致篼炉被迫慢风,甚至休风。*关键的是由于料流阀开度问题导致布料的严重偏析,出现煤气流严重偏行和管道行程,破坏了正常的冶炼进程,这是导致炉缸堆积的基本原因。
3.2初期处理炉况的方法不当)对炉墙结厚判断失误,拖延了炉况处理时间。在处理过程中精力集中在洗炉墙上,过分强调对中部的控水,致使大量渣皮脱落,炉缸热量严重不足,导致了频繁烧风口,恶化了炉缸工作状态。
热制度的不合理是这次炉况长时间不能恢复的主要原因。①渣铁热量不足,流动性差,不但未能改善炉缸工作状态,反而促使炉缸堆积加剧。
②由于渣铁物理热低,热风压力基本在O.IMPa以下,难以通过大风来达到洗炉缸、活跃炉缸的目的。
未能从频繁的烧风口现象中找出原因。①对炉缸堆积认识不足,在处理该问题时,未达到操作参数就开风口,导致频繁的烧风口。②未对长时间所堵风口进行处理,由于风口四周堆积严重,风口开后渣铁大量囤积于风口导致风口烧损。③在炉况处理前期,由于风口堵不严,经常出现风口自动吹开,导致风口烧损,频繁的休风,给炉况的恢复带来极大困难。
造淹制度不合理,未能控制好炉渣成分,导致渣铁热量和流动性差,加剧了炉缸堆积。
3.3上下部控制不合理风口配置不合理,在6~10风口方向风口面积大,气流偏行严重;上部布料不合理,在高强度下长时间边缘气流过分发展或偏行,是这次炉况失常的根本原因之一。
3.4炉况管理及操作上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由于在高炉操作上调节不及时、不到位造成连续几个班低温或高温高碱度,或炉况不稳定时过多的调整操作制度,造成炉况波动,进而发展到炉况失控状态。这是这次炉况失常的重要原因。
4经验教训和防范措施保持较高的强化水平,是避免炉况失常的关键。高炉冶炼强度必须稳定在1.6t/nd以上,确保高炉炉缸活跃。
在高炉日常炉况管理上,处理炉况不稳定时,炉温、碱度要控制合理,杜绝高炉温、高碱度、低和连续低炉温作业,坚持较高的强化水平后再优化冶炼的原则。尤其在因原料变化较大而炉况出现不稳定时,炉况管理上要先保顺行,进行量化管理。
要避免高炉边缘气流过分、长期的发展,在操作上寻找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上下部合理配置,确保下部活跃,上部气流合理稳定以增强炉况的抗波动性。
在处理炉况中如需要堵风口时,所堵风口一定要堵严,避免风口自动吹开现象。在开风口时各项操作参数要到位,处理长期所堵风口还应避免烧风口带来不必要的休风。)选择合理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并通过大风量来消除炉缸堆积。操作时保证充沛的物理热,合理配置净焦和萤石用量。若出现热量长时间不足和风口频繁烧损现象时,可集中下较大剂的净焦来柳钢750m3高炉供料系统的设计特点王志文(广西钢铁设计院)主题词高炉供料系统设计柳钢集团(公司)6号高炉(750m3)工程供料系统随高炉主体同期设计及投人使用,是柳钢**座供料、卸料、筛分、称量及上料过程全自动化控制的皮带机上料的供料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按工艺要求定时、定量、自动、准确地向高炉提供合格烧结矿、焦炭、球团矿、块矿及熔剂,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供料过程全部自动操作。
本文重点介绍柳钢炼铁厂6号高炉(供料系统工艺设计、设备组成以及主要设计特点。
2供料系统工艺设计及主要设备简介2.1供料系统工艺柳钢6号高炉(750m3)烧结矿主要来源于新建的110m2烧结机,直接从存储矿槽取料运至6号高炉矿槽,不足部分从二烧工段新建缓冲仓下取料,通过胶带机运往6号高炉矿槽。球团矿来源于新建的120万吨球团车间,采用胶带输送方式处理,坚决杜绝由于热量不足造成频繁烧风口现象。
合理配用洗炉料,控制好猹铁中Mn(生铁中含量0.6%)、P(生铁中含量0.085%至0.1%)、S(生铁中含量0.03%至0.05%)、Ti等含量,以保证渣铁较好的流动性。)在洗炉时,尤其是使用净焦洗炉时,应强化中部控制,要稳定好渣皮,防止渣皮脱落造成炉缸热量不足和烧风口,恶化炉缸工作状态。尤其在炉况恢复后期要果断地减少或取消循环焦的使用。)我厂炉身使用水冷模块的高炉,在近年来几次处理炉况和两次降料线时,未发现炉墙结厚现象,但炉身以下砖衬在开炉一年后被侵蚀掉。近年来的经验:模块水温差控制在23T、炉腰为681、炉腹为46=C范围较为合理。如此控制,一是可以保证操作炉型的合理、稳定,二是避免炉墙结厚,保护冷却壁。)这次处理炉况,由于长时间采取松边和净焦洗炉,模块带较为干净,而在炉腰、炉腹处渣皮稳不住。因此强化中部控制和合理使用净焦是防止渣皮脱落而造成烧风口的有效措施。
从我厂1号、3号、5号三座高炉看,在不加废铁和不富氧操作下,冶炼强度基本在L5t/m3d左右,人炉风量稍显不足,容易造成炉缸堆积,故而改进工艺或利用富氧以提高冶强十分必要。
我厂无料钟炉顶高炉在装料上使用较为单一的mPK>nPK:布料制度,边缘气流发展过多,难以适应高强度冶炼的需要,大力开发无料钟布料的可调角度程序是当务之急。要强化、细化设备管理,完善无料钟炉顶的控制手段,减少布料偏析,找到一条能稳定合理的煤气流分布的布料方法。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