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高炉冶炼不锈钢母液工业试验李一为1伟中1郑少波1游锦洲1鲁雄刚1徐建伦1徐匡迪1张凯2徐心强2方音2姜敏2杜洪缙2(1.上海大学上海市钢铁冶金重点造成焦比高的原因,除与试验的指导方针有关外,还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试验高炉处于炉役末期,炉顶设备的变形和磨损导致密封不严;炉衬耐火材料的严重侵蚀导致高炉热损失巨大;而使用的原燃料的选择余地又很小;操作上无法实行上部调剂而自始至终采用一种装料制度,富氧和喷煤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尽管试验没有得到合理的焦比数据,但分析试验期间的原料设备和操作条件得知,这次试验条件并不十分理想。根据现代高炉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在将来的冶炼含铬铁水的高炉上应用*新的高炉冶炼技术例如,铬铁矿烧结技术,高压操作技术,在原料选择上可以选择优质的焦炭,操作可采取富氧技术、提高熟料比、降低铁水含硅量等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焦比在冶炼含铬17.5%~24.1%阶段时,焦比上了一个台阶,太高的焦比,实际上造成大量的碳元素参与对硅的还原。所以,试验后期铁水含硅量居高不下,而含铬量较为稳定。
表5各阶段冶炼时焦比Table试验阶段项目铸造铁干焦比/kg.r1综合焦比/kg.r1铬收得率。冶炼过程中铬回收率是反映过程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不锈钢母液的冶炼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高铬的回收率。试验中铬的收得率高达902%,比照矿热炉冶炼高碳铬铁的78%~93.7%,转炉熔融还原生产不锈钢母液的85%12,31,日本川崎千叶厂SR-KCB法的91%141,表明采用高炉生产含铬铁水时的铬收得率*高。从各阶段炉渣成分也可看出,渣中CnO3维持在0.25%以下富氧率。为提高风口区理论燃烧温度和炉缸温度,试验中要求冶炼时富氧率*高达到2%.而实际生产中富氧率*大仅在0.2%~ 0.4%左右,其优势未能得到体现究其原因,富氧率的提高只有在高喷煤量的配合下才会见效,而试验中喷煤量很低由于试验时焦比很高,风口区理论燃烧温度和炉缸温度足够,加大富氧率反而易破坏热平衡,引铁水含磷量试验对原材料的磷含量未加控制,致使铁水含磷量较高。如冶炼出的铬铁水(平均含铬15%以上)磷含量为0. 11%.分析其原因,以冶炼含铬20.02%铁水数据为例,磷的*大来源是作为熔剂加入的锰矿,占43. 5%,另外焦炭占13.3%.实际生产中可不采用或极少用锰矿作熔齐U,且采取精料操作,铁水含磷量完全可得到控制,生产的含铬铁水可直接进转炉进行吹炼、例如美国Crucible钢厂冶炼的含铬15. 1%的铁水,其磷含量只有0.024%,乌克兰用高炉冶炼含铬18% ~20%的铁水时,它的含磷也仅为0.028%~0.032%.另外,含铬铁水的碳含量较高,使得它的脱磷效果远优于不锈钢(低碳或超低碳)的脱磷因此,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采用低磷原料和适度脱磷技术,这样用高炉生产的含铬铁水完全能满足不锈钢母液对磷的要求了无应变时单纯快冷易形成魏氏组织的不利影响5结论对08钢,形变强化相变后的退火过程中超细铁素体的长大是应变能及晶界能共同驱动的正常长大,渗碳体粒子钉扎作用不明显08钢中超细铁素体快冷到600C以下不会有明显的长大对20Mn钢,较高的碳锰含量降低了形变强化相变进行的程度,使随后的铁素体长大还可能受到Y-相变驱动力的作用,并加大了带状组织的特征;形变使奥氏体的珠光体分解主要以离异方式加速进行。因大量第二组织的存在,20Mn中铁素体难以长大形变强化相变提供了有效控制第二组织的空间,即通过调整冷速及退火温度可得到较均匀的超细铁素体加马氏体/贝氏体,粒状珠光体或片状珠光体组织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