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已进人炉役后期的邯钢1260m3高炉的安全生产,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发展中心煤气流、抑制边缘煤气流的操作制度。但进人2001年后,炉况逐渐恶化,崩悬料频繁,导致2月初炉墙结厚。由于对炉墙结厚认识不充分,处理时间近1个月,损失产量2万余吨。本文重点对此进行剖析。
2结厚过程260m3高炉冷却壁大量破损,漏水严重,上部砖衬大量脱落,造成炉型极不规则,不时发生炉皮开裂、烧穿事软,高炉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大大降低。但由于生产任务重,资金紧张等原因,一直未考虑中修。为保证篼炉的安生产,采取了如下*些措施:长期采用打开中心、抑制边缘的操作制度,大量使用长风口。
在冷却壁破损严重的部位大批加装铜质点式冷却器,并在炉外大量打水冷却。
由于高炉北半部冷却壁破损多,2年末,将西北、东北方向的2号、7号风口堵住。
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后,炉皮开裂、烧穿的事故逐渐减少。但是从2001年1月下旬开始,风量、风压波动加大。进人2月份,小滑尺、偏尺现象开始增多,左探尺经常较右探尺浅0.4m以上,而且左探尺有时单独塌落,塌料后,炉况恶化,且不易恢复。2月4日崩料加剧,至7日全天崩料达7次,崩料后炉况更难恢复,风量逐渐萎缩,7日风量降至1675m3/min,不足正常时的78%(正常风量为2150mVmm)。在炉况逐渐恶化的同时,炉墙温度也逐渐下降。从4.日开始,每天都小批量加净焦,疏导煤气流,以求恢复炉况,但没有认识到炉墙有可能结厚,未及时采取洗炉措施,致使结厚加重,炉况更加恶化。
3结厚原因炉役后期,炉衬大量破损,造成炉型不规则,煤气流不稳定,崩悬料频繁,炉温波动大,导致炉料在炉内非正常位置熔化,在煤气流的反复变化中,已熔化的炉料粘结在炉墙上形成结厚。这一点在观察料面时得到了证实,当时发现炉喉东北掉砖严重,布料不均匀,煤气流分布不均匀。
由于冷却壁大量破损,为延长冷却壁使用寿命,改通工业水,但无法完全杜绝向炉内漏水,造成了局部炉墙结厚。
局部冷却强度过大。为保证高炉的安全生产,在冷却壁大量损坏的部位加装了铜质点式冷却器;为防止局部炉皮烧穿,加大了炉外打水量。这样,局部炉墙冷却强度过大,导致了炉墙结厚。
长期抑制边缘煤气流。炉役后期,为防止炉皮烧穿事故发生,采取了如下措施:长期使用打开中心、抑制边缘的布料制度;下部大量使用长风口,且大多集中于北半部;长期堵西北、东北的2号、7号风口。这样一来,减弱了边缘煤气流,使炉墙结厚更易形成。
送风、喷吹不均匀。炉体北半部因冷却壁损坏严重,长期堵2号、7号风口,打水M大,许多风口长期停煤,导致煤气流分布不均匀。这也是造成炉墙结厚的原因之一4处理过程**阶段。随着炉况的不断恶化,从2月4日起开始小批量加净焦,以求疏导煤气流,活跃炉缸。并将喷煤量由14.t/h降为。
10t/h,矿批仍然保持在25t,仍采用多环布料,料线1.2m和0.8m.但是炉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7日风量萎缩到1675m3/min,全天崩料r次,悬料1次,8日风量维持在1475mVmin.由于连续慢风操作,为了保证足够的鼓风动能,8日11:07 11:32休风,堵10号、14号风口,送风后装料制度变成30*C33*+ 1.0m,喷煤量降至5t/h,并分3次加净焦141.4t,带硅石43t,之后仅崩料次数有所减少,风量并无明显回升。
分析前几天的炉况及处理效果,我们认识到炉缸堆积或煤气流分布不均不是主要症结所在。我们发现仅存的炉身四层温度计各个方向测温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意见认为可能是炉墙结厚。但是从炉顶十字测温观察,边缘温度没有明显下降,况且高炉临近中修,冷却壁破损多,冷却强度应该不够,炉身结厚的可能性太小,所以还不能完全确定是炉身结厚。但是,当时的炉况除了用结厚可解释外,无其他原因可寻。所以,2月9日上午9:00,加净焦70t,带硅石12t,装料制度不变。这次加焦后,风量有小幅度回升,当日平均1638mVmin.但是2月10日4:00,因为突然停电、停水,意外休风940min,**阶段处理无果而终。
炉况看,炉墙结厚的处理方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2月10日休风后,我们又堵了号、20号口,丨至此共堵7个风口。10曰19:40送风后炉况恢复十分困难,小中班大崩料2次,至11日小中班以前风量在1440mVmin左右徘徊,大崩料5次。11日18:00不得已采取如下措施:①集中加焦175t,硅石3(h,停止喷煤。②矿批变成21't,装料制度由203033.+3(TC23.,强烈发展边缘煤气流。③冷却壁软水停1台水泵,控制已损坏a台的水量;加大查漏力度,并利用休风的机会改通工业水,减少向炉内的漏水量,使全天冷却壁补水时间从月初的65min减少为43mm左右。这次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风量稳步回升,中班由1594mVmin加至1680m3/min,。到15日风量加到1939mVmin,每天的崩料次数也明显减少,炉顶煤气C02由月初的20.1%降低到19 2%,炉身四层温度有了不同程度上升。处理效果见表1.随着风量的不断上升,炉温不断下降,13日4:00送煤,并且逐渐增加喷煤量,矿批变成22.5t.为防止边缘过分发展,13日8:00装料制度改30*C33*+030*C23*,降低了加焦量,相继捅开10号、20号、18号、14号风口。但由于对炉墙结厚认识不够,过快降低焦比,追求产量和煤比等指标,16日炉况再次恶化,全天崩料9次,风量下降到1900m3/min,*低时表1第二阶段处理效果时间产世焦比煤比矿批装料制度崩料次炉身四层温度,c 11曰12日U曰15曰注:炉身四层温度0*方向已损坏。
(3)第三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处f,我们对炉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摒弃了炉役1后期炉墙不可能结厚的错误判断,不再过分担心边缘发展和急于追求产量和指标,进行彻底洗炉。2月16日21:50加焦80t,硅石12t,23:50加焦24t,矿批退至22t,装料制度由30.匚33.+30.匚23.改为229.匚33.+ 29*C23*,喷煤量仍保持5t/h.这次处理,有了前两次的经验,不再急于降低焦比,保持装料制度稳定,每天都小批量的加净焦,以维持较高的炉温和良好的透气性+使高温煤气流熔化炉墙上的粘结物。同时,配管工克服炉I:周围煤气大等困难,坚持查漏,利用21日If次停电休风的机会,改造坏冷却壁管道,全天补水时间降低到25min.此后崩料次数减少,风量逐渐上升,17日全天平均20日风量2023m3/min.21日意外休风738min,对炉况的进一步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比2月中旬的惜况要好得多,并且由于及时加净焦洗炉,炉况很快得以恢复。22日装料制度改29*C33* +29*C23.,矿批加到24u,3月初风量恢复到2150mVmin左右,装料制度改回多环布料,炉况已基本正常。处理效果见表2.表2第三阶段处理效果时间风撒产蛩焦比煤比矿批装料制度崩料次炉身四S温度,C 16曰17曰19曰20曰21曰休风22曰损坏3月份注:炉身四层温度°、270°方向已损坏。
5结语炉墙结厚重在预防,不能因为炉役后期,冷却壁损坏多,炉皮经常烧穿,就片面地认为炉身冷却强度过小,不会出现结厚,过分地采取打开中心,抑制边缘的操作制度,而应当适当保持中心和边缘两道煤气通路。
对于炉役后期的冷却壁漏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这次炉墙结厚的处理过程来看,冷却壁漏水也是结厚的一个原因。不能因为煤气大,或者漏水点多,不易查漏,就任其向炉内漏水,因为那不只是增加一点焦比的问题,尤其是那种长期的较小的漏水,不易查出,对于炉墙粘结物料的促进作用更大。
处理过程中,对炉墙结厚的重视程度不够,初期的加焦力度过小,延误了处理炉况的时间。另外,保产量、保指标的意识过强,在炉况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过早降低焦比,增加煤比,降低,导致第二阶段炉况处理不够彻底。
对于安全性,经济性已明显降低的高炉,要客观面对事实并及早进行中修或大修,摒弃以往那种粗放式生产,不顾现实炉况,盲目追求产量的思想,否则将会得不偿失,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刘菁)(056015)河北省邯郸市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总调度室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